铸造铜器
根据以往的经验,秋天一下雨、一刮风,橡子便会掉下来。
不仅是人,山里的松鼠也会疯狂地储存橡子。依靠这种美味的果实,松鼠可以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前一世,古代欧洲人将橡子作为粮食。而在中原大地,每遇豪强混战,橡子都会成为民间重要的主食。
橡子这种坚果虽然味道不算可口,但是胜在淀粉含量高,大约在百分之六十左右。
橡子的油脂含量超过百分之三十,更有将近百分之一的蛋白质,是营养配比极佳的主食。
但橡子中含有一种叫做单宁的酚化物,单宁让橡子不容易消化。
所以吃橡子的时候,需要少食多餐,否则一不小心就撑破了肚皮。
原始社会中,每一条生存经验背后,都是曾今有亲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些伤痛转化为存活经验,刻在了族人的血脉中。
陶夏早早便让部族中身体残疾的族人的磨出石盆,此刻正派上用场。
石盆正好用来做石臼的底部。
她心血来潮,要给族人们做一道橡子美食。
新落地的橡子,晒干后剥壳洗净,放入石臼中冲捣成橡子面,加入山泉水进行浸泡。
浸泡一天一夜后,橡子中的油脂被分离出来,可以用来做食用油。
剩下的橡子面浆水搅拌均匀,再用茅草过滤,把其中的渣子过滤掉后煮熟。
煮熟后的橡子糊糊,可以加入蜂蜜直接吃。
也可以放凉后等上半天。半天之后,橡子糊糊会凝固变成凉粉。可以直接食用,清香爽滑,非常有劲道,也可以晒干后储存,不容易变质,能吃好几个月。
族人们最期待陶夏发明新菜式了。每次陶夏发挥厨艺,就是他们打开味蕾大饱口福的时候。
以往,橡子落地之后,族人便会全部出动去捡拾橡子。
今年不同了,老祖母只分了一半的族人去捡拾橡子,其他人仍是分工做砍柴、烧陶、编织、狩猎、饲养的活儿。
挖矿队伍第一次去铜绿山带回来的铜矿石,已经被陶枫都炼成了纯铜疙瘩。
铜矿附近一般会有钨矿、锡矿、铅矿等伴生矿。陶夏不认识这些矿石,反正各种不同的石头,都捡拾了一些回来。
接下来十几天,陶夏的主要精力便都扑在铸造青铜工具上面了。
使用失蜡法制造青铜器,第一步就是制作蜡模。
陶夏请老祖母捏了个形似初生婴儿脑袋的陶土球。
自己则根据脑袋的大小,捏制产钳的蜡模。
产钳的叶片像两片叶子,有弧度的同时要兼顾力度。钳口有一定的调节余地,类似于吃自助餐时,夹菜的夹子。
助产的族人在产妇生产困难时,使用产钳将新生儿拽出来,以提高产妇和新生儿的存活率。
产钳的蜡模最为复杂,之前在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了三种不同的夹子,用来应对婴儿头骨在盆腔中的不同位置。
陶夏反复折腾了好几天才做成功。
搞定最难的产钳之后,她才回过头来,消消停停地捏了些箭矢、短刀、镰刀、锯子、刨刀的刨口等工具的蜡模,又为女人们制作了发簪、耳环、戒指等装饰品的蜡模。
接下来就是用蜡模制作陶范。
用陶土将蜡模包裹着,放入横穴窑烧制,高温加热后蜂蜡融化流出,外面的陶范坚硬成型。
将铜块和其他金属块按比例融化后,倒入陶范。待金属冷却后砸开陶范,青铜工具的初胚就铸造好了。
初胚还要经过捶打和精磨,才能使用。
青铜产业从采矿、运输、冶炼,到配比合金、制范铸造,都非常复杂,需要强大的后勤支撑和严密的管理能力,才能支撑。
前一世,中原大地上有许多古国,但只有生活在二里头的夏人掌握了制作青铜的方法,从众多古国中脱颖而出,建立夏王朝。青铜武器保卫族群的安全,农业保证了族群的食物来源,这才让夏王朝有了源源不断的人口当基本盘,在上古时期存续了四百七十余年。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族人们每天都能听到横穴窑附近传来各位声响。一会儿砸碎陶范时哗哗声,一会儿是石锤敲打时叮叮当当的声音。
走近了还能听到呼哧呼哧的声音,好像有只巨大而温顺的野兽在冲着窑口吹气,帮助族人共同铸造青铜。
直到横穴陶变得安静下来,叮叮当当、呼啦呼啦的声音都停止了。族人们便知道,陶夏又做出了新物件。
到底是什么?大家都很好奇。
晚饭后,火堆旁。
族人们一边聊天,一边或搓着麻线或磨着骨头箭矢。
见陶夏来了,眼睛都在往她手上陶盘上瞟。
陶盘上堆放了一些金灿灿的物件。
陶夏先拿出了一枚戒指,是个足足有一厘米宽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