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回来了
前。新母亲对弟弟很好,也许是觉察到了妙贞对她的不信任,她对妙贞也淡淡的。
自那一日,府中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张口闭口都是:“大小姐,夫人回来了。”就连去常府,蓝氏和常捷也会装作高兴的样子对她说:贞儿,你母亲回来了,太好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你没人照顾了。”
妙贞明白他们的好意,她们不过就是希望妙贞拿谢氏当亲生母亲,希望妙贞能减少对母亲的思念和牵挂。妙贞就这样吃了一个哑巴亏,她不知道该跟谁说,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所有人都觉得她好骗,这么说是为了她好。
可是自那起,她心里更加孤独,不知道是不是爹爹已经知道了母亲的死讯。她更加惶恐。
她不知道爹爹还会不会继续去寻找母亲的下落,她害怕谢氏会逐渐取代母亲的位置,让爹爹彻底忘记了母亲。她好想快快长大,长大后就义无反顾天涯海角寻找母亲。
只有常升会在无人的时候跟妙贞说:“贞儿妹妹,你要不要跟我学些功夫啊,我就是四岁起跟着父亲和两位兄长习武的,如今比我大好几岁的孩子也打不过我了。你也练些武术,这样徐叔叔不在府里的时候,如果有人欺负你,你也可以防身反抗。”
妙贞虽然小,也明白常升是怕谢氏虐待她,为她担心。又想到上次在战场上,是他骑着马带着她在蓝玉的护送下杀出了重围捡了一条命,不由得鼻子一酸更加感动与他更加亲厚。
消灭了张士诚的军队后,整个华夏只剩下河南河北和元大都所在的燕京地区由蒙古人控制着。
朱元璋听从李善长和刘伯温的意见,休养生息一年,备下充足的粮草,再一举北上讨伐元顺帝,攻破元大都。
蒙古人毕竟统治华夏超过百年,根基深厚,尤其是北方地区,各个重镇都有重兵把守。倘若不能一举歼灭,让元顺帝逃离燕京,进入西北,那茫茫戈壁沙漠和草原要想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就难了。
这一年中,徐达不去吴王府上朝商议国事的时间,就是留在府中陪伴妻儿,教妙贞读书写字,陪她玩耍。妙贞聪颖好学,读书过目不忘,诗词典籍一点就透,让徐达惊喜不已。他重金寻来名师为女儿启蒙读书。
和谢氏成亲后没两个月,她就有了身孕,几个月后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徐妙芸。
这一年里,徐达背着谢氏明里暗里派出各路人马,四面八方寻找原配张氏,谢氏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非常苦涩。
她当然不希望找到张氏,她心里也明白在丈夫的心中,自己永远比不上张氏,孕期本来就容易多思多虑,谢氏忍的非常辛苦,心里对妙贞更是不喜。
她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照顾陪伴允恭。在她看来妙贞再受宠爱也是个女儿,总要嫁出去,只有牢牢抓住了儿子,自己才能在徐府站稳脚跟。
允恭年纪小,谢氏又真心待他,很快就离不开自己这位母亲,母慈子孝的戏码天天当着妙贞之面上演。
当着徐达的面,谢氏还会做些场面功夫,故做关心嘱咐妙贞多吃饭,多穿衣,会在别家夫人来媳妇拜访时,假惺惺称赞妙贞乖巧懂事,爱护弟弟妹妹。
可是私下里看着妙贞的眼神冷得都能结出冰来,妙贞去给她请安,有时候她心情不好三声五声唤她,她也装听不到。
时间一长,妙贞也觉得无趣,父亲不在府中时,妙贞连房门都不出,免得遇到母亲两人都尴尬。这样妙贞每天有大量时间看书写字,偏偏她又有聪慧,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一年时间四书五经都快读完。
一年的养精蓄锐,筹备粮草,朱元璋一声令下,向元顺帝发起的总攻拉开了序幕。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
临行前夜,徐达罕有地将谢氏抱在怀中,轻声不舍地说道:“我这一走,一年半载肯定回不来了,家里一切皆托付给夫人了。为夫上阵杀敌为你和孩子们挣功名去。如今主公正在命李善长、刘伯温和胡惟庸建皇宫,一年之内选好黄道吉日就要举行登基大典。主公暗示过我,要封我为国公,世袭罔替,咱们子子孙孙的富贵就都有了。这次北伐若能成功,就定我为开国第一功臣。”
谢氏一听大喜,她的姐姐是朱元璋的侄媳妇,皇亲国戚少不了王爵加身,她多少有些羡慕嫉妒,如今她也要成国公夫人,丈夫徐达军中威望极高,又是主公心腹,这以后的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想到这里,谢氏不由自主往徐达怀里又偎了偎,柔声说道:将军出门在外,放心把家交给我吧,三个孩子我一定照顾好。尤其是妙贞,我知道您放心不下,我一定加倍对这个孩子好。”徐达一听,非常满意,又交代了她一些别的琐事,才安稳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