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章
角儿处。
便用上好的青瓷盆儿摆了好几盆正方体的冰块儿。
聂天枢几乎是一进来。
便感觉到一股浓郁的凉气扑面而来。
仿佛回到了现代的空调房。
整个人舒爽清凉至极。
“哎呀,聂先生来了。”
门口侍候的青衣茶童林猫儿见着她。
熟络的上前。
笑吟吟的招呼道。
“小林子,四贝勒在吗?”
聂天枢跟茶童儿拱了拱手。
客气的道。
“呵呵,在的,贝勒爷在二楼书房,小的带您去吧。”
“多谢了。”
......
议事厅。
二楼,书房里。
后窗户开着,一株白色海棠正在窗外静静的开放。
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屋子里的四个墙角处。
摆着四个青色的雕福寿青竹纹的冰盆儿。
冒着丝丝的凉气。
四贝勒胤禛穿着一身儿简单的石青色常服。
腰束玉带。
正仪态端正的坐在红木桌案前。
翻阅着手里的缉捕讯问文书。
这些都是最近这段日子,苏州锐健营和府衙这边儿,一起抓到的江南反清复明人士。
按着涉事情节的轻重,排序列出的名单。
并附上了处理意见。
一共是一十九人。
其中第一位,便是一个叫做吕留良的江南老儒生。
在寺庙里招俗家弟子,反清复明。
胤禛翻看了一眼其生平,这吕留良原名光纶,字庄生、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是崇德县人。自幼颖悟,八岁时就很善长写文章。
崇祯十四年,十三岁的时候,以诗文入崇福禅院征书社,为人博学多艺,有二十四项绝技。凡天文、谶纬、算术、灵兰、青乌、乐律、兵法、星卜、丹经、梵志之书,无不洞晓。擅长书法,尤其擅长颜真卿、米海岳的书法,喜好投壶、弹琴,并且武艺也不错,能开五石弓。
二十四岁的时候,吕留良应明朝科举,为邑诸生,每次考试都夺魁首,还通程朱理学,在江南一代声誉很高,被不少文人雅士所推崇。清军入关之后,其当众发誓不在清朝当官。顺治年间在江南行医济世,后在康熙十九年,郡守马耳他将其作为隐逸高士向朝廷推荐,吕留良拒绝不了,便削发为僧。如今在金山寺出家,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
胤禛看完其履历生平。
并没有动怒。
作为上位者,他自然有识人之能和爱才之心。
他虽是满人。
对于这样有气节的汉人,内心还是很佩服的。
毕竟在命运的颠沛中,更容易看出一个人的志气和节操。
自古以来,将军和士大夫们非常看重气节,在忠义之士的眼里,气节比生命还要重要。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先不论这位叫吕留良的老儒生,所坚持复辟的明朝旧国是否值得,但是其在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以及这种对故国的忠义,依旧值得佩服。
作为受汉人文化熏陶的满洲皇子,胤禛从小熟读史书和资治通鉴,尤其推崇向关羽、岳飞、张须陀、文天祥、史可法这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义爱国之士。
“这样的人,倒也不失气节。”
胤禛轻抚手上的扳指。
语气若有所思的道。
“叩叩!”
有节奏的敲门声儿。
打断了胤禛的思绪。
外面传来茶童的禀报声儿:
“禀主子,聂先生有事求见。”
“进来。”
“见过四贝勒!”
聂天枢进门。
福了福身。
“聂先生免礼。”
胤禛放下手里的吕留良履历。
笑着道:
“汇总做出来了?”
“是,早晨刚做出来。”
聂天枢上前将手里的汇总表格递了过去。
不经意瞟了一眼桌上那份长长的名单。
退到一旁。
“坐。”
胤禛瞥了她一眼。
语气微妙:
“都是些反清复明的事儿,斩立决流放的,无趣的很,你一定不会感兴趣的,对吗?”
聂天枢坐在对面的玫瑰椅上。
抿了抿唇。
迎着对方的目光。
语气淡淡的道:
“我不了解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