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 章
胥江流水清无底,拟比春愁一样深。
说起江南的大运河,绕不开苏州运河古道胥江。
胥江全长约一十七公里,西起太湖胥口,途径木渎镇到横塘,与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相交接,是苏州城连通洞庭西山和太湖岛的主要水道。
这段运河谁当年春秋吴国阖闾年间,吴国到楚国陆路交通不便,为了西伐楚国,能够充分发挥吴国水军的优势,助力水军通过太湖进入长江,吴王阖闾命伍子胥主持开挖的人工运河。
这里是苏州城的水路要冲,南来北往的船只基本都要经这里进入苏州城,在民间一度有“银胥门”之称,运河沿线建有水陆驿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商市十分兴旺。
不过。
这段日子的运河两岸只有陆路驿站在运行,水路驿站暂时停了。
盖因为之前的水灾,大量的淤泥沿江而下,堵塞了河道,也包括这一段运河。
此刻快到午时了。
太阳高高的挂在正当空。
上千名的青壮男子穿着汗衫儿和短褂子,挽着裤腿儿站在河堤上,挥舞着手里的铁锹,将河底黑黢黢的淤泥翻到堤坝的两边儿。
淤泥虽然气味儿不好,但却是难得的肥料,有不少附近的农户,都自发的挑着担子,将淤泥担回自家的田里。
“开饭咯!”
“收工开饭咯!”
午时正。
伴随着监工差役清脆的铜锣声儿。
众人纷纷放下手里的活计,上岸有序的排队吃饭。
“还是聂先生的法子好,将这些青壮一家都登记在册管理,如今不但闹事儿的少了,就连每回放饭也不像往年似的,一群人不管不顾的争抢了。”
说话的是一个脸型瘦长,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
留着长长的山羊胡子。
身上穿着一件儿洗的发白的官服。
此人正是府衙的卢书吏卢万里。
如今江南各地的赈灾已经接近尾声,一大半的灾民都已经得到赈济,陆续返乡了。
只有一些实在不想回去,又一时间没有合适营生的家庭,被官府登记在册,让家中的青壮男子以工代赈,出来疏浚河道,赚钱养家。
因着工钱都是要每日结算的,所以,阿克占便安排了聂天枢和卢书吏二人负责账目。
这几日下来,两人倒是颇为熟悉了。
也能互相聊上几句。
聂天枢记得之前在府衙佐史厨用膳的时候,就听厨娘说起过这位卢书吏家里的情况。
似乎是上有父母,下面还有五六个孩子,还有一个妻子从娘家带来的小舅子。
一大家子人,都靠这位卢书吏一人的薪俸来养活。
卢书吏每日在府衙用饭的时候,都总是剩下一半,带回家去,给家里人吃。
日子过得颇为艰难。
不过。
聂天枢这段日子观察下来,却发现这位卢书吏却是个难得的能吏。
不但写的一手好字,而且为人极为清廉有操守。
二人一个管银子,一个管账目。
按说每日要发放上千两银子的工钱。
都是从其手中过的。
这位卢书吏只要稍微做一点点手脚,都能神不知鬼不觉的,轻轻松松的扣下几两银子做损耗。
改善自家的家庭经济情况。
但,对方却从来没有。
聂天枢每日来盘点的时候,银子的数目永远都是一丝儿不差。
让聂天枢心里,也不由的暗自钦佩对方的人品。
“卢书吏谬赞了。这世上的事儿,从来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人谁都怕吃亏。但若是定下每人应得的那份食物,守着规矩,大家自然不会争抢了。”
聂天枢接过差役递上来的红木漆皮食盒儿。
微微一笑。
不在意的道。
这些日子,午饭都是在运河边儿吃的。
为了在外面办差方便。
她这些日子来这边儿也都是男装打扮的。
一身儿浅青色的儒袍。
头上带着镶了翠玉的瓜皮儿小帽。
倒是颇有些翩翩佳公子的味道。
“是啊。”
卢书吏洒然一笑。
拉过一旁简陋马扎儿。
打开自己的食盒儿。
夹了一筷子里面的凉拌藕片儿。
慢悠悠的吃着。
语气有些感慨的道:
“糕饼就那么大,不患寡而患不均,古今亦然。”
他们俩和差役的饭食。
自然和那些清淤的青壮民夫们不同。
都是府衙佐史厨那边儿送来的。
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