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同行的步调
上初中后陈稚的个子三天两头就向上蹿一蹿,像春天的柳树般飞速抽枝发芽着,而俞宜好永远停在了165。
在陈稚长成万人迷的同时,俞宜好从“小哑巴”进化到了“沉默寡言”。
其实她在家已经算开朗的了,会说会笑,甚至和陈稚拌嘴。但是到了学校,绝不轻易多说一句话,恨不得变成透明人藏进墙壁里去。
妈妈一直担心她交不到朋友或者被人欺负,受欺负是万万不行的,干脆送俞宜好去学了拳击。别看她细胳膊细腿,揍人却带着一股狠劲儿,拳拳到肉,直中要害。虽然没交过手,但打起架来陈稚未必能占上风,毕竟越长大,他遥控器都抢不过了。
俞宜好就是这么一拳一拳地,捶碎了陈稚幼年曾许诺的英雄梦。
而朋不朋友的不能强求,先天成长环境以及个性使然,能在家里说些话都已经算意外之喜,更何况学校有陈稚照应,就随她吧。
那时妈妈不知道的是,其实二人在学校早就不讲话了。
讲不清是谁先不和谁打招呼的,更讲不清原因。上放学的路上以及在家都一切如常,甚至可以算得上“相亲相爱”,可跨进校门的一瞬间仿佛被施加了某种结界,自动里对方三米远。
或许是因为厌倦了一遍又一遍向他人解释冗长的身世故事;或许陈稚身边的人越来越多,俞宜好挤不进去里三层外三层的圈圈;或许只是青春期的懵懂与焦躁驱使着大脑,因而做出什么举动都不足为奇。
他们以这样诡异又和谐的方式相处,就这么过了好多年。
俞宜好和陈稚打着一把伞——打的是俞宜好的那把,躲着水坑走向公交车站。
陈稚说的“我那儿还有一把”是糊弄郑楠楠的,他的伞自高一丢了之后就再也没买过,每逢雨天都是和俞宜好挤一起。
让他打学妹送的那把粉色小伞,还不如让他去死。
秋天的雨来得猛烈,一把伞挡不住攻势,到车站底下还是湿透了。硕大的水珠撞击地面,汇集至下水道处形成漩涡,却还是阻挡不了路道变成河道。他们一路走来,积水几乎要淹没脚踝。
“怎么下这么大?”
他们并排坐在空无一人的公交站台下,俞宜好用手指轻轻捻着发梢的水,避免它流进脖颈。
倾盆大雨所形成天然的雨帘,隔绝了公交站外的一切事物,建筑和车辆隐身在雾蒙蒙的白色中,只能隐约看见几粒霓虹灯光划过。
“明天估计要停课了,”陈稚掏出手机翻阅,页面上跳动着红色的暴雨预警,“看。”
陈稚说自己不带手机当然也是骗人的。
“yes!”俞宜好凑过去看,眼中难得开始闪烁着光芒,嘴角不由自主的扬起来。
陈稚说:“别得意,明天七点起床,我监督你学习。”
“陈稚,你怎么就不信邪呢?你教的不好,我头脑差,咱俩注定没结果的。”俞宜好抓着他的袖子,脸色凝重地盯着他,似乎在试图洗脑。
“不行。”陈稚说。
“回家了我要找阿姨告状,你这是虐待。”
陈稚:“她加班,哦,我爸也加班。”
俞宜好:“意料之中。咱们晚饭吃什么?”
陈稚:“冷冻层还有两块牛排,咱俩解决了吧。明天吃饺子,我妈上次包了这么多,再不吃就坏了。”
说完,陈稚忽然笑了:“咱俩过得跟留守儿童似的。”
“不是‘似的’,”俞宜好纠正,“咱俩就是留守儿童,但你家长是‘过年会回家看看’的类型,我家长是‘丢下孩子跑了’的类型。”
俞宜好在陈家已经住了近十年,生活费没迟过,但家里人却从未露过面。而陈稚爸妈双双晋升,工作更忙了,经常早出晚归见不到人影,只留下一冰箱的便利贴。
忽然一阵秋风破雨而来,冷飕飕的气流让俞宜好的裙摆差点扬起,幸好有书包压着。她打了个喷嚏,几乎能感觉到腿上的寒毛是如何一根根竖起抖擞的,不由自主抱紧了胳膊。
方才来的路上几乎被雨浇透,俞宜好薄薄的校服衬衫被水渍沁湿,吸附在肩膀上,隐约透出皮肤的颜色。
陈稚注意到后愣了两秒,随后果断别开视线,抬手把自己灰色的套头卫衣脱下来扔给她,自己身上只剩下一件圆领T恤。
并不理会俞宜好投来的目光,他直视着前方的雨帘,不知道在看什么:“你穿吧。”
“你比我更冷吧,都哆嗦了。”俞宜好将衣服塞回他怀里,“我其实还行,就是刚才那阵风有点凉。”
“让你穿就穿。”
“其实是因为你衣服上有烟味儿,我不喜欢。”
陈稚气得不行,只能把话说明白,但又没那么明白:“校服材质很透、你被淋湿了、公交车上人多……懂了吗?”
俞宜好低头看了眼,这才意识到他在说什么,默默把卫衣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