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你行你上
都说凡事一旦有了第一次,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这句话倒是一点都没有错,自从万历皇帝那天说是身体不适不给朱由校上课之后,以后便隔三差五的身体不适。
朱由校倒是可以理解,说实话自己这位皇爷爷能坚持半年,已经让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了。
更不用说,现在的上课频率,也能干得上后世的学生了。
这半年多的时间,他从这位皇爷爷这里也是学了不少东西的。
前世身为一个公司底层社畜,他哪里懂得如何用人,如何治理国家,每天就是上班打卡,到点下班。
你说加班,开玩笑,一个三线小城市的公司,想要996都没有机会,否则哪有机会没事就上网。
天气渐渐的热了起来,虽然皇宫的房子够高、够大,可对于朱由校来说,该热还是热,毕竟这年头没有什么空调。
哪怕有宫女在身后扇风,还是如此。
天气一热,在听有人在一旁讲课,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困。
“要不还是休息一会吧。”
看着朱由校迷迷瞪瞪的样子,徐光启有些无奈的说道。
“不用,端盆水擦擦脸好了。”
朱由校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殿下也无须不好意思,夏天困是正常的。”
徐光启又能说什么呢,想当年他读书的时候,若是敢这样,先生心情好的时候,会拍一拍桌子,遇到心情不好,直接用戒尺打手心。
“徐师傅,你说那自鸣钟可以自己转,能不能招一个自己转的扇子?也省的下人一直在后面扇扇子。”
朱由校看了一眼时间,随即立刻开始转移了话题。
“这到也不是不可以,宋时便有人造出手转的扇子,只需要将手转改成发条就可以了只是具体要如何做,臣就不清楚了。”
徐光启没有想到朱由校会问这个问题,仔细想了一下觉得可行。
“我倒是觉得徐师傅可以想想这个,若是真能造出这种不用人力的扇子出来,绝对是个赚钱的买卖。”
“比如茶馆、酒馆,这种地方,肯定需要。”
朱由校正想继续说,就看到有两个小太监各自端了一盆水进来。
用凉水洗完了脸,的确精神了不少。
“殿下还是应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为君者当心怀江山社稷、天下万民,这种与民争利的事情还是少想为好。”
没想到洗完脸之后,徐光启还记得刚才朱由校的话,和朱由校接触了半年多,他也不似最开始那般谨慎。
毕竟朱由校是个很随和的,因为除了一些实在不能说的话,两人聊天还是比较顺便的。
“徐师傅前句话我是赞同的,可是后面这句,就不敢苟同了。”
“所谓与民争利,是这利本该是民的,像我刚才说的通过自己造出来的新鲜玩意赚钱,怎么能说是与民争利呢?”
“反而是那些经商赚钱的富商们,他们每年才向朝廷缴纳多少银子?”
“有了钱之后,不是置办房子、就是购买土地。前者还能让一些工匠受益,后者则是断民生计。”
“朝廷的税赋一直不高,若是天下百姓人人都有自己的地,能够吃饱穿暖,那便是盛世。可现在呢,他们辛苦种的地,到自己手的粮食也不过是一半。”
“在我看来,这才是与民争利!”
朱由校振振有词的辩解。
“殿下这话自然是对的,其实太祖立国之初就想到了这些事情,天下广设预备仓。一旦有灾情,便开仓放粮。甚至可以借贷种子给百姓,待他们有收成之后,再行归还,不收利益。”
“可现在两百多年过去了,天下预备仓存量百不存一,一旦有了灾情。若是朝廷赈灾及时还则罢了,若是赈灾缓慢,无路可走的百姓,只能卖地。”
“单单卖地还是好的,有的人无地可卖,只能卖儿卖女。”
徐光启极为感慨的说道。
“经都是好经,可惜被那些歪嘴和尚给念歪了。仔细想想太祖制定的政策,若是能严格遵守,天下也不至于这个样子。”
“可惜的是,太祖低估了人心。朝廷官员大多是科举产生,可地方小吏、卫所军官大多都是世袭。长此以往,又怎么能不够接在一起。”
“有多少人一开始入仕,满腔的要为国为民,可真到了地方才发现离开了这些小吏就会变成瞎子、聋子,三五年下来一个个都成了老滑头。”
“只要上面交待的事情办完,他们任期已满,拍拍屁股走人,哪管治下百姓到底过得怎么样?”
“至于那些御史言官,本该风闻奏事,可现在成为互相攻讦的工具!”
“就连京查,也成了他们党同伐异的手段。”
朱由校这一句话,几乎否定了所有的文武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