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趁热打铁
就在朱翊钧感慨自己孙子搞钱有方的时候,准备试试新海贸税的时候。
徐光启正在地里指导老农如何收获土豆。
今年陕西也没下过多少雨,不过由于是官府送的东西,百姓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种下去。
不过现在他们将信将疑没有了,虽说这土豆个头不大,也就和鸡蛋大小,可一个坑里能挖出来六七个。
这一亩地,也能收三百多斤。
这个数字比起菜户营一千多斤将近两千斤当然差了不少,可比只有几十斤,甚至收不到几十斤的小麦、小米,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青天大老爷,您救了我们的命啊!”
几个老农跪在地上给徐光启叩头。
“这都是本官应该做的,要谢你们就谢皇上、谢皇太孙,是他们派人买来的土豆,送到了咱们这里。”
徐光启将几个老农扶了起来,虽然这土豆的产量不如京师,可就像他们说的,是救命的东西。
在老农千恩万谢中,徐光启回到了地边。
被他从各地叫来的知府们,正等着他。
“你们也都看到了,这土豆收成还算可以,回去之后一定要大力的推广,不管怎么说,先让百姓活下来,收了土豆之后,瑞薯的种植,也必须盯紧了。”
“若是哪里再出现流民,到时候休怪本官翻脸不认人!”
徐光启看着几个知府,说到最后神情严肃。
“抚台大人放心,我等回去之后,立刻劝诫百姓,让他们种植瑞薯!”
官员们盘剥归盘剥,谁也不想自己的治下出现流民、灾民,因为那意味着他们升迁无望。
谁不想去油水足的地方,现在陕西百姓都活不下去了,他们也捞不到多少银子。
“你们能这么想再好不过,除了瑞薯之外,玉米也要试种一些。”
“还有陛下已经同意,之前荒废的商屯,可以让百姓耕种。榆林、平凉两府,回去之后便可以让附近的村民,去开垦那些荒废的商屯。”
“我也会上奏折,请求减免陕西的赋税,不过若是谁还趁机盘剥,摸摸自己有几个脑袋!”
徐光启冷冷的看着几个有先例的官员。
“下官不敢……”
众人连忙应道。
“既然如此,本官也不留你们了,你们都暂且回去吧,等到这些高产的作物推广之后,本官为你们请功!”
打一棒子给一颗枣,徐光启自然用的驾轻就熟。
之前在山西各地巡视,他就掌握一些当地官员的不法行为,抓住了他们的把柄,他才能让这些人配合他的行动。
“下官告退!”
众人一听,松了一口气,纷纷离开。
朝廷接受商人的捐赠,还赐予文官散阶的事情,徐光启已经从孙元化的信中知道了。
不用猜,他就知道这是皇太孙的想法,他之前就说过这件事情。
不过看样子是皇帝从中操作,第一个捐款的胡云山肯定是个托。
他其实也不太喜欢皇帝用这种手段敛财,可不管怎么说,能有银子总是好事。
起码户部每年可以少了一些三大殿修缮的开支,对于朝廷的用度来说,虽然不能解决问题,可总算是一件好事。
真想让大明的财政完全健康,每年少于两千五百万两根本不可能,现在朝廷只有两千一百多万两的收入。
若是辽东真的再起战事,每年只怕还要多出三四百万两。
这种售卖散阶的做法,治标不治本。
朝廷必须开辟新的财源才行。
不得不说,徐光启跟万历皇帝想到一起去了。
很久没有召见内阁大臣的朱翊钧,这天破天荒的把三位内阁辅臣叫到了乾清宫。
“朕看了这些年的海贸税收,又看了宋元时期的海贸税收,我大明对于海商收的税,确实有些低了。”
“比如普通丝绸在国内不到二两银子,到了日本能卖八九两。至于上好的丝绸国内卖六七两,到了日本能卖几十两。”
“咱们的税收呢,月港每年两万多两,广州多了一些,也不过是二十多万两。”
“眼下朝廷的税收什么情况,你们也清楚,既然这丝绸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富人在用,何不增加税收,按照国内价格的一半收取税金,如此一来单单是丝绸每年能收近百万两,他们卖到日本的丝绸也能水涨船高。”
“至于西洋也是如此,除了丝绸、棉布、茶叶、瓷器,都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收税,若是如此朝廷每年起码可以多收三四百万两。”
“有了这些钱,不管是边关的欠饷、还是官员的欠俸都可以解决。”
朱翊钧看着三位阁老,说起了海贸的关税问题。
“陛下说的不无道理,可海贸毕竟有风险,海上浪高风急,又有海盗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