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被纠缠
半天的经历让俞芝感慨良多,他算是见到了两个真真实实的纨绔子弟。
“好皮囊,可惜是酒囊饭袋。我还是第一次见这样的人,也只能忍受这一段相处吧。”
“人家可以选择的呀,他们的钱、权有来处,也自有去处。也好,单纯,比口蜜腹剑、背信弃义的人好得多。”俞惜道。
京城里别的没有,这样的人多得是。
“不过我只喜欢聪慧、正直的人。”
姐弟两个相视一笑,朝来路回去。
俞惜的身份是很容易调查清楚的。俞家在京中是有头脸的人家,家门清楚。俞芝的名字是真的,很容易查出来是三房的人,三房一儿一女,男的是俞芝,女的是谁就不言而明了。
再一打探,原来这就是前一阵子传说姐姐抢了妹妹婚事的那位主角。
冯翊动了追求她的意思。
“我先看上的人,螣之你不能和我抢。”
“无聊。”桓骥打了个哈欠,没再理他。
第二日,俞惜带着弟弟到城东去,她想试试吉安巷里冯翊推荐的那家饭馆,人还没走到门口,就被几个小二热情地迎进来。
她吓了一大跳。
从进门后的座位选择,到上的酒菜,都是提前安排好的,丰盛,精美,连钱都提前付过了。
俞惜有些无语。
第三天,她去城南逛市场,绸缎庄、首饰铺、连水果店都有人主动送东西。俞惜受不了了,她透过店主表示想跟冯翊见一面。
冯翊自然喜不自胜,以为讨得佳人欢心了。他订好了酒楼包厢,如期赴约了,却见俞惜早等在那里。房间里堆叠着许多东西,能原样还的,俞惜还送回来,不能的,俞惜折成现钱给他。
“俞姑娘,你不必这样……”冯翊臊了个大红脸。
“我觉得有必要,相反,冯公子,我觉得你倒没必要这样对我。我知道你是个实心的人,但你我绝非良配。”
“怎么不配?你我家世相当,年岁相合,我保证,若娶得小姐,我一定厚待于你,绝不离弃。”冯翊是宣阳侯府的独子,姨母在宫中为妃,除了名声事迹稍稍恶劣一点之外,他不觉得自己配不上俞惜。
“不是这样的,公子。”俞惜试图说服他。“《周易》“元亨利贞”四个字该怎么解?《文选》为什么选阮嗣宗的诗?车前草如何药用?琴曲《广寒游》第三段如何引逗?”
一番话问得冯翊一头雾水。
“公子,我问这些不是为了看轻你或怎样,我只是说,我们不是一路的人,我走进不了你的心,你也走不进我的。你在我这里花费了许多的银钱,可以去朱楼买千金一笑,可以聘一房良家,在我这里没有意义。”
冯翊想也是这样。
原来如此,他是没有必要这样。比她好看的人不是没有,比她温柔、知趣的人更多。他不是喜欢强求的人,也不是喜欢追根究底的人,这样想来,他坦荡许多。
两个人互相谅解,心情平和地离开。冯翊执意把东西送她,俞惜执意没收,先一步出了包厢。
冯翊还是小小受伤了一把,他接连几日赖在桓骥的别苑里,拉着他喝酒,难得的因为一个人惆怅。
桓骥对他这样快地放弃倒没什么见怪的。
“不甘心是因为没得到,放手了大概是因为我总不能娶一个菩萨在家里供着。”他怏怏的。
“有个消息告诉你,看你这心情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桓骥挑挑眉。
俞母也帮着张罗俞惜的亲事。家里年长的几个,成家的成家,定亲的定亲,后面几个又太小,俞惜确实也算得上一桩需要操心的事。
上巳节前几天,俞母把俞惜叫到她院子里去。
俞惜进了门才发现大伯家的二姐也在。俞芸已经出嫁,嫁的是光烈侯府的世子,要主持家事,极少回娘家。俞惜不出门走动,少见她。
见过礼,俞母招呼她坐下。
“四妹妹已经长这么大了,我记得那时候见你,还只有一点点,如今我都不敢认了。”
俞芸笑着上下打量俞惜,眼中露出惊艳之色。
“祖母,我看妹妹这样的人才,事情是一定能成的。四妹妹,那天你就跟着我,不要怕,也不要见外。”她拉住俞惜的手笑道。
俞惜也笑着回应,一头雾水。
回去了,董氏才告诉她,老太太给她相了一门亲事。袁少府家的小儿子,今年21岁,听说才学人品都好,袁家家风清正,倒也是一桩良配。约定好了,上巳节那天,两家相看。
董氏劝她:“去看看吧,不成也少不了什么,万一是个好的。”
俞惜觉得是这样,就答应了。董氏立刻忙活起来,忙着开匣子支使银子,给她做衣裳,买首饰。俞惜不缺这些,但对这些也不上心,外面时兴什么一概没理会过,有必要重新换一套。
董氏还催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