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样的消耗,更何况赵国,战必打,廉颇也必须被换。
赵王为人好大喜功,不喜欢廉颇避而不战,对廉颇心有怨言,还有秦国的间谍散播谣言说秦军畏惧用兵如神的赵括,于是他当真信了谣言,将廉颇换成赵括,命令其速攻,赵括得令,率四十五万赵军倾巢出动,但他不知道的是,对面的秦军统帅此时也暗地里换成了当时令人闻风丧胆的武安君白起,白起极擅谋略,在每场对战前,会了解清楚地形、敌国局势等所有的信息,制定战略将不利转化为有利。赵括入了圈套还浑然不知,他和大军被围困四十六日,没有补给,最后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境地,赵括无奈之下只得突围,却被射杀,最后赵军见主帅被杀,才不得以投降,白起坑杀四十多万赵军,赵国也自此一蹶不振。
徽音听完后还久久不能从中缓神,马文才感慨万千的总结:“真正的用兵如神当是武安君,用最小的代价,可以扭转天下局势。徽音,你是如何看待坑杀赵军的?”
沉思一瞬,徽音还是觉得这行为于情于理都是唯一的结果:“秦国国力空虚,不可能再负担起四十多万赵军,再说赵军意志坚定,断粮坚持四十多天才投降,万一生了异心,发生哗变,秦军如何招架?坑杀赵军是对于武安君而言唯一的选择。”
马文才放下书卷,叹息一声,他读多了这样的战争史记,才明白形势向来由不得人,战争是残酷的,却也是达成和平的唯一手段,秦国统一后才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带来了和平稳定。
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马文才和徽音的思考,两人起身,走至门前,一打开门,才发现外面大雨倾盆,一个浑身湿透了的学子站在门前:“马公子,山长叫我来叫你去救人。”
马文才和徽音面面相觑,但还是一起拿上了伞,跟在那人身后走到了山门前,就看到被压在一截断裂的树干下的梁山伯。
即使心里不愿,但看到山长他们都在抬树干,马文才只得收伞递给徽音,转身去帮忙了。
马文才将树干抬起,其他人手忙脚乱将梁山伯拉出来,山长询问他发生了何事,才得知原来是他和祝英台吵了一架,祝英台跑走了,现下大家又要开始找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的祝英台,山长和山长夫人将昏过去的梁山伯送到医庐,在场的学子们就要去寻找祝英台。
徽音皱着眉看着梁山伯,心里很是不耐,转头将伞递给了马文才:“文才兄,你先回去换衣服吧,我去和他们一起找就是了。”
马文才只得应下,还不忘叮嘱她:“你只需要先做做样子即可,那么多人都在,一切以你自身安全为首位,我很快换好衣物来找你。”
徽音点头:“我明白,我就沿着山路走,不会走远的,你且去吧。”
马文才快速回了屋,想着能快些回来,不知为何他心里总有些不安。
徽音撑着伞,跟在那些学子身后,时不时扯着嗓子喊上一两声祝英台的名字,她是真的对那二人无语了,他们是在演什么悲剧戏曲吗?大雨天,不顾自身危险,还要给别人添麻烦。
现在大雨滂沱,夜色深重,周围森林环绕,能见度极低,若是祝英台走的是山路石阶还算好,但走的如果是森林,那这单纯是为难寻找他的人了。
好在大雨逐渐停歇,因着徽音一直小心脚下,走走停停,所以换好衣服的马文才举着火把,很快就找到了她:“徽音,我来了。”
徽音听到他的呼唤声,停下脚步,转过身,就看见马文才举着火把,他身后还有更多的举着火把的学子,想来应是马文才将他们都叫了过来。
有了火把,学子们可以寻找的范围就扩大到了森林里,徽音跟在马文才身后。
呼唤祝英台的声音在山林间此起彼伏,可是直到天边出现了晨曦,找了一晚的众人也没找到祝英台,于是精疲力尽的回到了书院,衣服、脸上没有一处干净的。
他们刚进山门,就看见梁山伯拄着拐杖,一瘸一瘸的向山门走来,看到众人,他先问:“你们去找英台了吗?”
马文才点了点头,哑着声询问:“你的脚?”
梁山伯此时只关心祝英台的下落:“不碍事,找到他没有?”
众人摇头,沉默以对,梁山伯拄着拐杖向前走去:“没关系,我去找他。”
马文才拦住梁山伯:“我们已经搜遍了整座山。”
梁山伯还是不听,非要走,荀巨伯拦着梁山伯,让他注意自己还有脚伤,梁山伯却沉浸在自责中,听不进任何劝阻的话:“我的脚伤,远远比不上他心里所受的伤。”
马文才本来就很困倦,看到他油盐不进的样子更是来气,本来就失踪了一人,他还要逞强,到时候只会增添更多的麻烦。
马文才拉住梁山伯后领,让他行走不能:“这么多人都找不到,你一个受伤的人就找得到吗?你真认为你就比我们都强吗?”
梁山伯却一脸愤懑的反复说他会找到的,显然已是魔怔。
马文才懒得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