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游戏竞技 >穿越了,居然成为工具人? > 第34章 振兴乡村计划

第34章 振兴乡村计划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乡家乡,有前人总结出有关农事的八字宪法,唤做: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土,即土地养护,土壤质量管理,要经常不断地观察土壤的水分、肥力和虫害发生情况,适时采取有效的干段,来保证土壤能够持续高产。

比如,不同的季节种植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庄稼,施不同的肥料;不同的农时采用不同灌溉方式,等等。

肥,即合理施肥,保证土地肥力。正所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料的选择和使用要配合农时和庄稼进行。种蔬菜要准备有利于绿叶生长的肥料;种水稻要准备有利于谷物成熟的肥料,还要分出旱季庄稼和水季庄稼之间肥料的不同用法和用量。

有时候并不是肥料多了,庄稼就能够长的好的,适当才是最好的方法。

水,即是兴修水利设施,保证田间作物有充足的水源滋养。同时也要注重不同能实现田间的水土保持比例,这样才能够使庄稼越长越好。

种,即是优选甚至培育更好的种子,从根源上保证作物能够获得丰产,并且能够抵抗病虫害。

种子是天生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只有不断的进行选种育种,才能使良田有更好的收获。

密,即是合理密植。植株间、田地间要有充分的空间来吸收肥力水分畅能呼吸。又不曾太过松散,无法抵抗风雨侵袭。

……”

一摞书砸过来,在座三人全部停下了嘴巴。在他们眼里,只有张墨不曾务过农事。可是,从其言谈来看。似乎,只有他才是真正农家出身,而其余人都是不事农事的门外汉而已。

这让一众在村里靠土里刨食起家的人们大感困惑,甚至,心中已经升起了充满了浓浓的挫败感。

事实也正是如此,虽然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张墨的确地无一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的知识储备,而这些东西在它的知识结构里属于小学期间的常识课里的内容当年可是背了无数遍的,所以,现在自然是手到擒来。

莫三山具备丰富农事经验的长者。他能听懂一些,但并不知道该如何操作。所以,比起两个年轻人,自然是感触更多,惊为天人,因而,更加心潮澎湃!

“如果按照你这般章程,一亩地一年能打多少粮?”莫三山直奔主题。

“那得看种什么了。我见此地最常见的是水稻,正好我家乡也有。

但是,北方寒冷,一年只能一造。但是,有人用这种方法种出亩产四石,大概是近五百斤的亩产。

如我所料不差,本地应可以一年两造。就算开始我们经验不足,有些事考虑不到。打个折,算六成。每亩每造也应有三百斤左右收成,算两造一年的话亩产可达六百斤。这产量可是远高于北地的哦。

经过几年摸索,经验丰富后,若能从容应对各种情况,亩产千斤也是有可能的。”

这个数字一出口,另外三人都是倒抽一口冷气。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莫云峰首先质疑。

“我们是经常参加收获的,每亩田有一石多收获已经很厉害了,大多数都是在百斤以内,绝产绝收也是经常的事情,比如碰上蝗灾,水灾,旱灾之类的灾害,那就是颗粒无收。

所以,正常情况下,顶多是九十到一百四十斤。的确,此地良田多为两造,顶天了每年亩产也就两百多斤。离河湖溪水远的,靠挑水浇地的半荒田,也是只能种一造。

因为,实在是太费人力,根本就忙不过来呀。”

张墨沉思片刻,并不急着反驳。因为,他心里清楚,自己的估计是很保守的。因为,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大地高产田各地都有,有赖于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单季亩产千斤早已经成为主流。

虽然,他知道各种杂交水稻品种和化肥农药的条件在当下是不可能的。但是,农家肥并不缺,虽然针对性没有化肥强。但是,也比不施肥要强很多啊。

而且,农地退化还远未发生,唯独难防的就是病虫害问题,农药才是成败的关键。历史上每次蝗灾,都是要付出绝收的代价的。

而他,不能解释清楚这些。但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说服大家。只是需要时间组织好语言而已。

“云峰说得不错,每年亩产能破三百斤。就可让我们有吃不完的粮食了。

先生还是不要期望过高啊!”

莫三山连忙来打园场,生怕这傻侄子刚拜了师就被逐出师门。只是张墨显然并不在意这些,只是淡淡一笑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并非不可能,而是你没见到过而已。

靠挑水来伺候水浇地,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若是有一种工具,可以将河水汲到高处再修建渠道到每片半荒地呢?

这些半荒地是否可以一年两造了?

我知道,你们会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很难实现的。

但是难不代表做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