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亡国男配白切黑(七十一)
但也有人分析说伍郎让位于女将,并非完全自愿,而是权衡利弊之下,放弃心中的欲念,做出了对昕国百姓最好的选择。
皆因南部各国常年联姻的关系,几乎每个皇室成员身上都混着几国的血脉,无论彼此亲近还是陌生,在一些时候,都得看在血亲的份上衡量一番。
这戾庸帝再如何不堪,身上却流着南部三大国之一的血,且他十分乖觉,自己享受,也不忘了献礼献美讨好大国。
靠着马屁的到位,戾庸帝颇受该大国重视,横竖他的荒唐影响的是昕国的利益,可碍不到大国什么。
是以,在大国看来,再怎么样,戾庸帝贵为帝王,便是激起民愤,注定难逃一死,也该被全了死后的体面。
可他却于众目睽睽之下被贱民砍下头颅,没得到帝王该有的死法不说,尸身更未受到尊重,这无疑是打了那个大国的脸。
为此,该大国狠狠地记了伍郎一笔,便是暂时不好做什么,来日也会叫他尝到教训。
而昕国素来极重宗氏理念,伍郎乃草莽出身,便是兵权在握,打败了昕国上下,却因身份问题依然不能让人心服口服。
若他登位,在随后的治理中,定会受到极大的阻力,届时,国内局面难以稳定,国外则要承受来自南部大国的压力,自然于民生社稷无益。
且身为男子,伍郎也怕成为皇帝后,他所思所想的内容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变化,一个闹不好,再让家族的悲剧在别人身上上演。
是以,伍郎思量了一番,选了那位身上流着皇族血脉的女将,无论如何,同为女子,她总能比男子更怜惜女子的处境。
如此一来,血脉上,女将遭受的排斥相对会小一些,而因着戾庸帝做的孽,昕国女子过于凄惨的遭遇,以“善待女子”为由的让位,更顺理成章。
民众对女将的登顶,自不会过于抗拒,尤其是那些饱经苦难的女性,这民心所向之下,各方势力纵是再有什么图谋,也只得隐忍,不能妄动。
何况女将的个人能力,于军中的地位均不弱于伍郎,她绝对有实力坐稳皇位,平息一切质疑声。
因此,在各方势力谋划着要如何阻挠伍郎登基为帝的时候,伍郎主动提出让位,并快速地配合女将把登基大典完成了。
待得朝野清明,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确认女帝初心不改,各路要员按部就班的担起责任后,伍郎便选择了一走了之。
他不走,手上的兵权,军中的声望等迟早会成为昕国再一次动乱的隐患,他走了,皇权集中,女帝无功高盖主的忧虑,更能全心服务于民。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昕国在
但碍着昕国地势偏僻,国土面积天然受限的关系,这女帝的出现并未引起各大国的注意,在它们眼里,这就是个“山寨女王”罢了。
而南部向来民风彪悍,女子地位普遍不低,昕国的变化,不过是在此基础上强化了一番罢了,算不得出奇。
随着历代女帝的励精图治,昕国国力的日益强盛,受其影响的南部各国女子的地位逐年升高,女子当家的情况实属等闲,也间接的影响了天下格局。
便是因着南部天然屏障的关系,各部国家与之无甚往来,消息闭塞,贸易不流通,但还是叫一众帝王有意无意的重视起了社稷民生的问题。
一些专门针对女子的所谓规矩慢慢的放松了,虽说不至于惠及到各个地方的女子,但大体上的风气却比之前好了很多。
可以说,伍郎的横空出世,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昕国国本,解救了水深火热的昕国子民,更改善了天下女子的生活环境。
伍郎的事闹得大,影响也深,戾庸帝的下场叫各国皇室引以为戒,为君不仁,天不收,自有人收,莫要轻狂,以致于自掘坟墓。
这便是《伍郎之怒》这出戏皇室必备的原因,能领悟到多少,便看各人的悟性了,聪明的自会时刻警惕,不敢懈怠,傲慢的则不以为意,当个乐子。
不然为何有那么多前车之鉴,世上仍是不间断地涌现一批又一批不知教训撞入死路却依然不肯回头的人?
戏既已点好,戏台上自然快速的做好准备,锣鼓一响,好戏开场。
旻国皇帝顺势看了李小寂一眼,语气里听不出喜怒,扬声道:“你倒是乖巧,会点戏。”
李小寂微微一笑,站起身,举起茶杯,向旻国皇帝敬了一杯茶,道:“回陛下的话,草民并无其他心思,只是恰好很喜欢这出戏罢了。”
“是吗?那便坐下好好的看吧。”旻国皇帝摆摆手,将视线放在了戏台上,巧合么?这出戏也是他的喜好之一。
《伍郎之怒》这部戏曲主要讲的是他杀入皇宫及让出帝位的内容,剧情紧凑,气氛紧张,很容易便让人代入到当时的情景中,不自觉的屏住呼吸。
旻国皇帝和李小寂很快就没心思想别的了,专注的看着台上的剧情发展,不知何时,大奸臣系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