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新汉! > 第127章 陇中对(二)

第127章 陇中对(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管宁看着李君浩,并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了一个问题。

“大人如何看待礼?如何看待法?如何看待钱?”

李君浩一愣,没有想到对方会反问自己。

看样子,这个管宁并不是很热衷当官啊!

忽然他记起了一个内容,前世的管宁似乎一辈子都没有当官。

据传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名家之后,对气节异常看重。

他在求学路上,和邴原、华歆友善,被时人称之为“一龙”。

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但就是这样的人,却因为几件小事,与华歆割袍断义分道扬镳。

管宁和华歆在菜园里种地,华歆在挥动锄头掘地的时候,挖出了一块金子。

华歆没有看金子,反而继续耕作;

而华歆拿起金子后看了看,再注意到华歆,于是把金子又扔了。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外面突然传来喧闹声,有大官的车驾经过,管宁依旧在读书,而华歆却是去看热闹。

经过这两件小事,管宁开始鄙视华歆为人,割袍断义,不再为友。

后来华歆先效忠孙权,又投奔曹操,更有后来逼死伏皇后的事情,于是这两件小事就被拿出来作为贬低他的依据。

更有好事者做事骂华歆:

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

作为对比,则是有人题诗称赞管宁:

辽东传有管宁楼,人去楼空名独留。笑杀子鱼贪富贵,岂如白帽自风流。

华歆,字子鱼;管宁,字幼安。

当然里面涉及到了政治倾向,后人一向贬低华歆,抬高管宁,李君浩对此不置可否。

他认为,历史人物能成功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华歆虽被人鄙视,却是后来位及三公,权倾朝野,晋封博平县侯,死时七十五岁,谥号为敬。

光是封号和侯爵,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比拟的。

管宁是一个隐士,品德自高,青史留名,这是他的选择。

而此时李君浩就有了改变管宁一生的机会。

如果不能打动管宁,可能后者还会继续过他隐士的一生。

从他前世的经历,和之前的说话,以及对华歆的态度来看,李君浩认为管宁是一个坚持绝对黑与白的人。

这种人太极端了,才有了因为两个小事和华歆割袍断义,割席分坐。

不过这种人也有个好处,绝对坚持原则,正好是大法官的不二人选。

李君浩此行是为了制定法律条规,寻找合适的人帮助,管宁无疑是比较合适的。

“尧舜禹,前人贤王,道德风尚,族人皆服。

后世欲效古人,以德立国,以德治国,行老子之法,无为而治。

可惜,夏桀掠人妻女,任用奸佞,不按法度,最终流放而亡;

商帝辛,号纣王,改律法,修土木,施酷刑,最终众叛亲离;

周因于殷礼,君王无德,不守规矩,周王朝最终迁都,愈发衰败;

春秋五霸,战乱不断,政策不定,你方唱罢我登场,强者数年便移位,及至三家分晋,进入战国时期;

秦自商鞅变法,后来居上,入主中原,灭六国大一统;

可惜立法不尊,不尊民生,不重民力,不怜民意,最终失了民心,二代而亡;

高祖斩白蛇起义,先后有张良、萧何、韩信辅助,可惜建国后,失了规矩,重利轻义,滥杀功臣,韩信死,张良隐,萧何老,最终才有了白登之围,堂堂大汉无可战之将。

你问我,何为礼,何为法,我却想反问管先生,为何要确定法度,为何要遵从礼节?

法度谁来制定,礼节有何依据?”

管宁神情严肃,显然没有想到李君浩会这么说。

中国的历史自古就是文人书生必须学习的,他自然不陌生。

只是李君浩的观点是后世百家的思想融合,而在东汉,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历史观点是单一的。

用后世比较时髦的一句话,笔杆子掌握在胜利者的手里。

古人还能赞颂史学家的坚持和刚正,可惜在后世的国家斗争中,价值体系的修改和影响,能够完全改变史学家的立场和观点。

古今价值体系的碰撞,在这时代是不可理喻的,要是一般大儒听到李君浩的话,恐怕会忍不住拂袖而去。

就像此时的太史慈,仿佛听到什么逆天之言一般,一脸的惊讶。

反而是管宁,若有所思,想得更多。

他本就不是一般的读书人,骨子里带着极致的狂,以及一种压抑的叛逆。

管宁低头在陇亩间来回踱步,好半晌才抬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