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烽·烟 > 第247章:无奈【一】

第247章:无奈【一】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体表现有三条曰“择善而学,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修身”是儒家的教育八条之一,唐代元稹曾经在《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中写道“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

可见“修身”较好方式其中一条,便是“慎独”。

在《礼记大学》中有云“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非常好解释,就是谨慎独处、独自行动的时候,仍然能够严谨行事,不胡思乱想、不做超越界限的事情。一个人在旁有他人的时候,去按照规矩做事并不难,因为旁有他人,会无形的产生一种制约,限制你不去做越界过格的事。

而当一个人的时候,四下无人时,那种无形的制约不存在的时候,你的行事方式,规范可能都会因此而产生改变。

慎重独处,需要的是自制能力。在儒家思想中“慎独”是个人道德水平修养,看重个人品行操守,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所谓“制人易,制己难。”什么东西规制于他人时,远比规制于自身要简单的多。做不到那么高规格的境界,不妨来做一些简易的东西。

慎独以修身。慎重独处的时候,便可以修身。

独处的时候,克制自己可能需要很强的制衡能力,那么换一种角度;当你不去做事的时候,睡前在寝室、书房安静的坐上一会,品一壶茶,反思一下当天做过的事,对了多少,错了多少。对,因为什么而对,不对,又因为什么不对。

静思反省,取其优而去其劣。不就是一种很好的慎独方式吗?创造出一个独处的安静空间,谨慎的检阅自身一天的优劣,取其精髓,取其糟粕,不正是修身的一种方式吗?

修身先修德,所谓“仁、义、礼、信”此四要则,旨在修德。

《论语》中修德之道可谓无处不在,譬如家喻户晓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等等。

可见

,修德二字,在于儒家思想中所占的分量。修德之法,其实也是规正自心,知仁、明义、识礼、守信。

知仁,便是知道仁意,懂得仁意,可以很好地将仁意,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明义,便是要明大义,明小义。大义为公,家国、社会之大义。小义为私,市井、朋友之小义。

识礼,便是以礼待人,同时要尊重他人给予你的“礼”。不做失礼的事情,不说失礼的话。于家于公,与内与外,以礼待人。

守信,便是恪守诚信,待人接物,应允许诺,无论怎样,都应当以诚信为首,不可相负于诚信。

不仁难得天时,不义少有邻朋,不礼悖逆长幼,不信无以立足。

有此四字入手,可以修德,而修德之要,为“养心”。

“养心”是医疗上的学术名词,即保护心脏,亦或者可以解释为涵养心志。

那么,什么是养心那?

有所谓“德者养心”又云“仁者养心”。

《黄帝内经》中认为,所谓的养心是: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也可以说是“保持心理平衡”。

人总是会因为许许多多的因素而让自己的心中情绪起伏波动,这样不但于身体有害,同时对人的思想、精神上也是一种伤害。

孟子云:“养心莫善于寡欲。”减少自身的欲、望就是对心脏最好的保养,同时养心需要持之以恒,一曝十寒是难以真正养心的。

修德,养心。

学习锻炼培养自己的德行;培养健全的心灵,使之可以寡欲而平衡,两者相辅相成。所谓“修身先修德,而修德先养心。”那么,“修德养心”也不乏为“修身”的良方。

“扶正”、“祛邪”。

这两个词常出于中医,可是连起来解释为:扶正培补正气、消除病邪以愈病。这是在医疗上的解释,现下社会,“扶正祛邪”早已合成为一个成语,可以解释为“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

这一成语,其实是非常好的“修身”之法。

那么在这里,要就解释一下,什么是“正”,怎么算是“邪”。

正,在汉语中有很多解释,其最早的字义为“为统一天下而战”,可以引申为“国家标准,统一天下的技术标准。”

那么也就是说,统一天下的标准就是所谓的“正”。

又可以引申为正气

、正直、正而不杂等等。

那么统一天下的技术标准就是正的话,可见,所谓的正就是依照国家的标准、道德的制约,而行为,就是正。

同时正“也”可以解释为“中”比如“正位”就是指中正之位。

那么什么是中,我的理解就是“适当、不僭越。”也就是做事、说话的时候,不够格,由大来讲,不超越触及国家的规章法律,由小来说,不僭越辈份、伦理,不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