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合(十三)
作者有话要说:本章可用BGM:林海-死亡
别漏了上一更~
已近午时三刻,穹隆昏朦,寒风刮开篾席残破的边角,打在屋顶霍霍作响。几个单衣少年围聚檐下,跟前一张竹架的桌案堆满口袋,一只只鼓鼓囊囊,挤得粮衣记册卷叠一隅,墨砚无处摆放。门里一串又急又重的步响,张祐安拽着张秀禾奔出来,姐弟俩一齐拥近桌前,扒开口袋查看。
“墙外扔进来的?”张祐齐一手抓笔、一手端砚,面对遍桌口袋,难掩诧异。
拄仗的老妪正歇坐梯前,听言只应一声,挪侧过身道:“我就挨着窗子,亲眼瞧见它飞入来。”她举起竹杖比划,“隔几里一个,拢共飞进十好几包。我一想,官府送粮也不是这么个送法,便叫上这几个娃娃,尽捡了送来。”
司兴淇也挤进人丛里,看张家姐弟手忙脚乱,索性两手一伸,扯开手边几袋道:“秀禾——这边!我看这几包都是药草!”
张秀禾转过眼去,将手探入袋口一翻,内里果然是分拣干净的药材。“铜芸,甘草……”她眼光一亮,又扒开旁边的翻看,“是药,都是对症的药!”
“还有白米!”张祐安跳起来,手揪两包最肥的口袋,急寻向二哥脸蛋,“二哥——两包,有两包白米!”
未待张祐齐反应,另一边又有人叫道:“祐齐,里面有封信!”
那少年绕过竹桌,捏一封书信递上前。米粘的封皮只字未题,张祐齐接过拆看,甫一展开信笺,便有满纸密字落入眼中。“明日午时,驻兵换防……”他低念,好一阵才仰起脸,望去桌案当中,“这些东西……是,是鲁老爹和学堂同窗送的……”
“是双明他们几个?”司兴淇忙问,“他们放出来了?”
“不,是住镇北的同窗……”张祐齐茫然的眼寻回信纸里,“信便是凡骐大哥写的……我认得他的字。”
桌前几个少年互碰一下眼神。
“这么多药草和粮米……尽是他们送的?”
张祐齐不答,又将那书信从头细观一遍。“这信里还写……他们会再送东西进来,让我们明日午时派人去墙边上,缺什么也可告知他们。”他道,“鲁老爹说,最好将病患隔离照看……法子与张婶说的相类。”
“这鲁老爹是哪个?”老妪在梯上问道。
“便是前年张婶高热,好心施救的那位大夫。”张祐齐合上书札,“我们还未当面谢过他,他竟又给我们送粮药了……”
侧旁张秀禾已归拢药材,扭头嘱咐小弟:“祐安,先将些米去庖房,请几位婶娘煮些热粥送去病舍。”张祐安点点头,抱一只米袋搁下地,又捡得墙边的秤杆和米勺,蹲定那袋白米跟前。“三姐,要称多少米?”他问,“一两……二两够么?”
刚腾出一块写字的空地,张秀禾抹平记册,让他问定住身。“白米……一人要吃多少白米?”她转而去看二哥,“每日二两够么?”
张祐齐也教问住,目光寻向对面,那几个年长些的亦干瞪着眼,各个默不出声。
“尽是白米,老小每日三两,勉强充饥。”梯前老妪徐徐拄起身,“成了年的……四两才够。”
四两?众人张向米袋,这时才觉出它口浅,软软兜敞在张祐安脚边,竟仿佛不比他脑袋宽大。“重症的要多吃些……”张秀禾盯住那米袋呢喃,“那就一人三两——不,重症的三两,轻症的二两五钱。”
地上小儿点着头,舀出一勺白米要称,却左右摸不着秤盘。
有那性急的钻过桌底:“我来!”说着便抢过秤杆,先提起一袋称量。
余人聚凑近前。
“够吃几日?”
那拿秤的眯起眼,将砣绳拨一拨,又拨一拨,口里却不答话,转背夺了张祐安手上的米勺,将那勺白米抖回袋里,重新上钩。
“……只够一日。”他放下米袋。
“一袋一日?”
“两袋一日。”
案前几人早有预料,这会儿却依旧愕得口哑。惟有张祐安算不明白,两手拢那米袋在怀,抓一把微黄的米粒:“这样多的白米,只够吃一日?”
那称米少年丢开秤杆:“只够一日。”
四个字即将众人钉在那里,侧旁一阵点杖声挨近,也俱无知无觉。
“是不是方娭毑记岔了,一人五钱便够?”司兴淇不死心。
背后伸出根竹杖,啪地打上他脚踝。司兴淇吃痛一跳,听那老妪在后道:“那是白米,不是神米。五钱便连只鸡也喂不饱。”众皆回头,但见方娭毑掇条凳子坐下,竹杖朝脚边一点,“官府不是还发了糠么?先煮烂些,掺进粥里,对付三四日也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