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户子求生存5】
“这个我会背。”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方承原口齿清晰,语速特意放慢不疾不徐,加上态度从容,道士张大了嘴巴。
道德经他刚才只念了一遍,而且自己也记不全,“小童,了不得。”
方承原一笑,几辈子的事了。还记不住真是傻蛋。
“贫道看你资质尚佳,家人没考虑过送你去社学读书吗?”农村他见过几个资质不错的孩子,才华是有但大多神情倨傲,远没有今日一个小娃娃让他开眼界。
背出了道德经的一段内容,且口齿清晰,速度不疾不徐。
社学就是乡办小学,在府、州、县置社学,每乡一所,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为社师以教民间子弟的地方。
万泰镇有九个村子,一所社学,在永宁县唯二的社学里,万泰镇的社学属于官民合办,由当地老生员担当,但这几年多是老童生。
现如今方承原只感慨,他来早了,不幸到了永乐年间,一次科举考试,这位皇帝就因为一个名字,把第三名邢宽提了状元。
十年寒窗苦,不如取个好名。
明朝中期民间幼童十五岁以下者,应送社学读书,品学兼优还能破格提拔为秀才。
而他穿越的时机,明初刚好筵习前朝制度建立社学,百姓重视程度不高。
而道长说的永宁县的社学,这几天方承原跟着大堂哥去燕山街,他打听了不少。
一旁老林氏上前拉着孙子的手,笑道: “读书费钱,只盼能识几个字去镇上找个做账房的活计。”一月能领三百文钱的供奉,就这还不好进,得优先录用识字的。
道长看了一眼,倒也没劝,他的名声在这一片都是有名的,又有财主差人来请,便打算奔下一家。
老林氏走过去,状似不经意地笑道:“既然老婆子孙子聪明,道长好心,拜入道长门中做徒弟好了,逢年过节也多个孝敬不是。”
老林氏添油加醋说了一堆好话,方承原默默在一旁听着,他从来不知道自己在奶奶心中这么好过?
道长:“……”
古代手艺讲究父传子继,木匠活,教会了徒弟就是饿死师傅的事情,就是这辈只得一女儿也得女婿倒插门才可相传,算的上不传之密,这老妇人真是……自来熟……道长在心里嘀咕,脸上却是不显。
“道和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不可谓不可谓玄之又玄,老朽认为拜师,讲缘分还是讲究天时。”
方承原在旁讪笑两下。
果然,老林氏心思不在占小便宜上多过纠缠,没听两句就笑着转移了话题。
这边方承原想着读书,那边方家人也在议论着他读书的事。
“今天我看弟妹精神多了,她刚来时那样儿,吓死我了。”兄弟俩只有朔望日才轮休一次,大伯方金屯田回来后,懒洋洋地靠躺在窗户下晒太阳,让妻子钟氏为他捏肩。
提起弟妹沈氏,钟氏阴了脸色,大伯看钟氏神色,笑道:“真怕弟妹撑不住,狗剩他们姐妹三人不就没了照顾嘛。”
钟氏斜拧着眉毛道:“今天那道士怎么说的,狗剩是天天聪明,以后读书能当大官,我们大满呢,读书的事我看三房不地道。”
“这事回来再说,先吃饭,到时看看娘怎么说。”方金不愿意多纠缠,趿拉着草鞋下了地。
“不是我当媳妇的乱说,娘她看钱都比看你重,几年前二房丫头卖了眼睛都不眨一下,官人你又不是不知道,指不定跟咱打马虎眼。”多年枕边人,钟氏一看就知道自家官人没把读书的事放在心上。
“娘也是为了我们这个家,她年纪大了,你做媳妇的多让点嘛。”更何况,兄弟两人的住处狭小,老林氏就被安排住在隔壁。
“我不就是说说嘛。”钟氏一面递过去衣服伺候着方金穿上,一面张了张嘴,看向四周,又压低了声音道:“对了官人,昨日街上逢集我趁着热闹回了趟娘家,也就一会功夫官人猜我看到谁了?”
她娘家住在永宁县辖下的沂水乡钟家村,与万泰镇方家村离不了多远,半天脚程就能到,是以钟氏这个长嫂经常拐带东西回娘家补贴,婆婆老林氏早就对长媳不满,好在钟氏只是嘴上刻薄一下,大多时候还是能勉强维持公正的。
虽说钟氏四处大嘴巴与人谈长论短,但对自家事一概捂的严严实实,这几年世道渐渐安稳下来,老林氏这才没多做计较。
方金瞥了一眼心虚的钟氏,道:“是大堂弟耕读吧,他也有不小喽。”堂弟钟耕读行事太过突出,钟氏又时常在他耳边念叨,所以他稍微一想就猜了出来。
“可不是,耕读那小子现在都读书了。将来就是秀才老爷,见到县令不用下跪呢,到底读书人和我们泥腿子不一样。”大明军户天生比民户身份低一头,钟氏户籍上安的农户,嫁军户在当